1987年读博士是什么感觉?
中医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始于1985年。
1987年,我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内科学肾病专业,导师是著名的肾病学家时振声先生。我们这一届共招了6名学生。当时能招博士的导师极少,北京的有中国中医研究院的时振声、方药中、陈可冀、李经纬、马继兴、尚天裕,北京中医学院的刘渡舟、董建华,广州中医学院的罗元凯、南京中医学院的邹云翔等。
读博士不上课,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课题的需要找地方上课。我去北京外语学院学了一个学期外语,去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学了半年肾病,其余的时间主要是跟时先生出诊,查资料,读书。还会去拜访其他老师,西苑医院陈可冀、施奠邦、耿鉴庭、尚尔寿,广安门医院的谢海洲、路志正,东直门医院的董建华、吕仁和,305医院的高辉远等。我还去跟过方药中先生的诊,方先生学问好,要求严,脾气大,很多学生说去跟诊会被赶出来;可是我感觉方先生对我很好,没有赶我,我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也请了方先生。
那时候据说博士要求做实验,不做实验可能不能毕业,所以我也做了一部分实验。我的毕业论文是《慢性肾炎气阴两虚证研究》,也就是说动物模型既要符合西医慢性肾炎,也要符合中医气阴两虚,那就要做三次,理论上可以,实际上很困难,不知道做完三次动物还能不能活,最后决定做一个肾病模型,用时先生的制剂“保肾冲剂”进行干预,“保肾冲剂”是参芪地黄汤为主的方,即用益气养阴的治法对肾炎模型进行干预,观察一些指标的变化,这其实是没有学术价值的工作,只是为了毕业,后来有人引用了我的论文,说我做了气阴两虚的模型,我做的只是肾炎模型,跟气阴两虚无关。
时先生当年57岁,绝对是少壮派,其父亲是近代名医时逸仁先生。从小跟其父学中医,获得中医资格后又考上西医学院学了5年西医,中西医都很好。看病会弄清西医的诊断,但治疗完全是中医的思路,从不用西药。时先生的医术可谓炉火纯青,对经典的理解运用出神入化,很少引经据典,但方药都有出处,伤寒、金匮、温病方信手拈来,疗效卓著,是当时西苑医院患者最多的医生。时先生温文尔雅,淡薄名利,专心学问,是对学生最好的导师,我每周除了跟诊,还会去先生家里请教。
读博士的阶段有几点最重要的收获有:
第一,明确了中医人才成长的途径,精研经典,名师指导,坚持临床;第二,进一步坚定了信念;
第三,领悟了医生的真正境界是情怀,必须专心致志,心无旁骛,淡薄名利。这也是指导我自己和我的学生们一直前行的准则和动力。
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:
时先生一边给中医研究院的研究生教伤寒,一边在临床上看肾病。这可能是中医成长的最佳模式。读书(特别是读经典)和临证是提高疗效的主要因素,有没有时间读书,有没有能力读书,对现在的医生而言,都是问题。但如果你是老师,特别是教经典的老师,那你必须要读书,不读书当然没法教书,同时也有时间保证,这是在医院里当医生不可能有的条件。这也是为什么经典教研室,特别是伤寒教硏室好医生相对较多的原因。
所以,想成为名医最好到伤寒教研室当老师啊!
八十年代是中医研究生教育的黄金时代。
......
图片来自网络
欢迎大家分享文章到朋友圈。